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用Google找期刊的方式

這方法也許很多人早就知道了

        離開學校有一段時間了,因此要取得全文的線上期刊是有些困難,不然就要去圖書館找,然後印出來,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時間就是金錢,因此線上能找到全文的期刊當然是最方便的了,Google這個搜尋引擎之強大,讓資訊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從千里之外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因此用Google大神來協助我們找到一篇全文期刊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在搜尋時善用inurl這個參數,舉例來說,我想要找一篇名為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anen’s ‘More Than Words’ in toddlers with early autism symptoms"的期刊,我就在搜尋欄中輸入:


inurl:PD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anen’s ‘More Than Words’ in toddlers with early autism symptoms"


按下搜尋鍵之後,在搜尋結果裡面找一下,也許就有免費的PDF可以下載了,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這麼做,試試看吧。






~許孩子的一個美好的未來~

期刊摘要翻譯-觸覺刷程序對於固著行為的效果

Davis T.N., Durand S., Chan J.M.(2011). The effects of a brushing procedure on stereotypical behavior.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5(3), pp. 1053-1058.


摘要

這個研究分析了觸覺刷程序對於自閉症兒童固著行為的效果,首先,執行功能分析後顯示受試者的固著行為是受到自動性增強所維持的,然後開始進行觸覺刷的介入-威爾巴格程序(Wilbarger Protocol),研究為ABA設計而觀察受試者在四個不同階段的表現:(a)基線期:在實施觸覺刷程序之前 (b)實施觸覺刷程序的第三週 (c)實施觸覺刷程序第五週(d)在停止觸覺刷程序之後6個月,研究顯示出觸覺刷程序對於固著行為的程度沒有明顯的影響。



感想:
沒有一種療法是萬能的,需要多去依據實證研究的結果,來實施各種治療方法,而不是光憑個人的經驗或是感覺,不然有可能會浪費掉學生寶貴的療育時間。

2011年美國自閉症研討會

http://www.outreach.psu.edu/programs/autism/

時間為美國的8月1日~4日

研討會的目的在於提供泛自閉症障礙的教師、相關專業以及家庭全面性及以實證為基礎的相關有效的教育課程資訊,雖然研討會遠在美國的賓州,但在台灣的我們如果對這個研討會有興趣的話,仍可以透過網路直播
http://www.outreach.psu.edu/programs/autism/webcasting.htm
來了解相關的內容,不過可能要熬夜就是了,提供這個資訊供大家參考。



~許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副行為分析師認證班(Board Certificated Assistant Behavior Analyst)

這是目前台灣僅有的副行為分析師認證課程,修完四門課並且在行為分析師(Board Certificated Behavior Analyst)的督導之下,完成1000個小時實習後,就具備考照的資格,有機會獲得國際認證的副行為分析師喔,讚!!!


連結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2)

        聽到處罰這兩個字,我們可以聯想出一堆處罰的方式,但其實某個程度上這也是對處罰的一種誤解,依據處罰的定義,只要藉由行為之後的結果來使用得行為在未來出現的可能性降低,就是一種處罰,處罰也不一定是需要由另外一個人給予的,舉例來說:觸摸到熱的鍋子,被燙到了,下次就不敢摸熱的鍋子,在這個過程中,處罰作用就產生了,打籃球時,投籃的力道太輕結果投了一個麵包球,而下次力道太輕的行為就減少了,那麵包球就是一種處罰物,可以使處罰作用發生,事實上處罰無時無刻的充斥在我們自然的環境當中,幫助我們調整行為,讓我們更有機會好好的活下去,鄉親啊,我們別再誤解處罰了吧。

後續
處罰面面觀-實施篇(1)有需要處罰嗎?

期刊摘要翻譯-評估三種說不的方式對於避免反應群組階層提高的效果

F. Charles Mace,Jamie L. Pratt and Kevin L. Prager, & Duncan Pritchard. (2011) An evaluation of three methods of "saying no" to avoid an escalating response class hierarch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83-94.


摘要
我們評估了三種不同的方法用來拒絕使用持續提高的行為問題而獲得高度喜好的活動,功能分析及反應群組階層評量顯示出一位13歲的高功能自閉症男生出現了受到正增強(得到物品)而產生的反應群組階層(RCH),由反應群組階層的確認過程構成了本研究的基線期,在基線期藉由說不以及解釋為什麼會給予限制來拒絕電腦使用的要求,然後評估兩個其他說不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了(a)拒絕電腦的使用時也同時提供一個替代的喜好活動 (b)拒絕電腦的使用是藉由安排一個低度喜好活動,並在低度喜好活動完成之後給予電腦的使用機會。結果顯示在拒絕喜好活動的情境下所出現的階層性行為問題,可能可以藉由在拒絕之後呈現替代的選項或安排後效來預防行為問題的提高

關鍵字:反應群組階層、說不、自閉症

翻譯完連我自己都看不懂,容我解釋一下

反應群組階層:舉一個例子,以這個研究來講,13歲高功能自閉症男生被拒絕電腦的使用之後,會先出現大聲說話的行為,大聲說話沒用就開始出現破壞行為,破壞行為再沒用,就開始出現威脅與暴力行為,因此這些反應的目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要使用電腦,只是如果反應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就會開始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步的提高,因此大聲說話、破壞行為、威脅與暴力行為這些就是一組反應群組階層。

研究結果認為:當孩子要求使用電腦時,除了只是拒絕他之外,提供其他活動的選擇或是要求他先去做一個他沒那麼喜歡的事情再來玩電腦都可以降低反應群組階層出現的機會。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歡迎留言並提供對部落格內容的建議

由衷的希望藉由彼此的知識分享,讓家長及專業人員獲得更多更好的資訊,
也請大家幫忙提供對此部落格內容的建議,謝謝!!!

多留言沒事沒事多留言

期刊摘要翻譯-後效的口語模仿對於嬰兒發音的增強作用


標題:REINFORCEMENT OF VOCALIZATIONS THROUGH CONTINGENT VOCAL IMITATION
作者:MARTHA PELAEZ, JAVIER VIRUES-ORTEGA, JACOB L. GEWIRTZ
出處: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Spring 2011 (Volume 44)

   




摘要

媽媽常常在與嬰兒面對面互動的過程中模仿嬰兒的發音,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媽媽模仿嬰兒的發音會與嬰兒日後的口語發展有關,但仍未透過實驗的方式來找到潛在的增強效果,這個研究利用倒返試探BAB的研究設計來檢驗媽媽的口語模仿對嬰兒發音的增強效果。在增強情境中,11位分別為3-8個月發展遲緩高危險群的嬰兒經歷了後效的口語模仿,而控制情境中則使用區別性增強其他行為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中10個嬰兒的行為顯示出增強作用的影響,結果說明了媽媽的口語模仿可以增強早期的嬰兒發音行為。

關鍵字:區別性增強其他行為, 嬰兒發音, 語言獲得, 母親模仿, 口語制約

期刊下載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1)

        想到處罰(Punishment)你會想到什麼?不外乎體罰、打手心、罰站、責備、不准玩電腦、看電視等等方式,但我們在了解處罰的真正內涵時,需要先把舊有對處罰的認識拋到一邊去,讓我們重新認識處罰。

        處罰的定義為:在反應之後的一種刺激改變,可使相似的反應在未來出現的頻率降低(Azrin & Holz,1966),也就是說,當你做了特定的行為(如:開車超速)之後得到了一個特定的結果(罰單),如果因為這樣的結果而使之後開車超速的行為減少了,那麼處罰才成立,所以得到罰單的這個結果對於開車超速有處罰作用,會使開車超速的行為在未來出現的可能性下降。

        那有沒有可能得到罰單反而使開車超速的行為增加呢?答案是:有可能,我記得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運轉手之戀,是由宮澤理惠跟屈中恆所演的,宮澤理惠飾演一位女性的交通警察,而屈中恆則飾演一位計程車司機,片中由於計程車司機對於該位女警很有好感,因此常常用開車超速來換取該位女警向他開罰單的機會,而同樣是開罰單,不但未能減少計程車司機開車超速的行為,反而使其大量增加,因此開罰單就變成了一種增強作用而不是處罰,會使開車超速的行為增加,而無法有效的減少行為。

        回到定義:處罰是在反應之後的刺激改變,可使相似的反應在未來出現的頻率降低,因此不該把體罰、打手心等等方式就與處罰畫上等號,它們只是一種使行為減少的媒介或稱之為處罰物(Punisher),如無法有效使行為減少,則處罰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待續~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2)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到底是給指令還是給提示?(2)

繼續

原有的刺激就是"別人幫了我們的忙、請我們吃東西或是送禮物給我們"這些情境,因此,為了要讓孩子能夠獨立的在這樣的刺激下做出正確的反應(說謝謝),我們必須逐漸的退除額外添加的刺激,退除的方式包括
1. 改變提示刺激的強度-大聲的提示變為小聲的提示
2. 改變提示刺激的完整性1-全口語提示"謝謝"變為部分口語提示"謝...." 
3. 改變提示刺激的完整性2-直接口語提示"說謝謝"改為間接口語提示"你要說...."
4. 改變提示刺激的形態-由口語提示"要說謝謝"改為手勢提示-比手畫腳示意孩子說謝謝


隨著孩子的進步逐漸的調整到不需要提示孩子也可以做出正確獨立的反應,我們就大功告成了,至於說1. 2. 3. 4. 哪一個比較有效或比較快,我無法給一個標準的答案,應該說依據孩子的能力及特質,會有不同的效果,可以多嘗試看看。但一個先決條件:先弄清楚我們給的是指令還是提示,才不會白忙一場喔。 ^_^

Try it!!!!

應用行為分析研討會-台北場

好消息~
100年應用行為分析初階班-台北場
因應報名踴躍
本會爭取到新上課場地-國北教大F406視廳館
共可容納90人,
開放23個報名名額,
歡迎各位老師、家長揪團報名,
滿十人即可享團體報名價-每人1,300~
敬請把握機會!!

這麼棒的課程 怎能錯過機會呢!
請大家告訴大家~~^0^

詳情請至TABA官網http://www.tabatw.org.tw瞭解

到底是給指令還是給提示?(1)

       常常遇到家長跟我說:最近在教孩子說謝謝,怎麼教都學不會,只有我叫他說他才會說,一不跟他講他就不會說了。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仔細的想想,我們平常什麼時候會跟別人說謝謝,腦中浮現的影像包括了別人幫了我們的忙、請我們吃東西或是送禮物給我們等等,因此說出"謝謝"這句話,應該是由"別人幫了我們的忙、請我們吃東西或是送禮物給我們"這樣的情境引發出來的反應,所以我們會說,說出"謝謝"這句話的指令是一種情境(別人對我們做了一些事情),對,沒錯,情境就是一種指令,指令不一定是口語的,它可能會以不同的刺激型態出現在環境之中,像是電話響了(聲音刺激)就是接電話的指令以及紅燈(光線刺激)就是踩煞車的指令,而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多把指令稱之為刺激。
        
        回到正題,該位家長提到"只有我叫他說他才會說",而"我叫他說"就是一種提示,所謂提示就是一種額外添加的刺激,用來輔助學生做出正確的反應,既然是額外添加的,就不應該把原有的刺激給覆蓋掉或取代掉,不然學生就會一直停留在需要提示之下才做反應,而原有的刺激是什麼呢? 這篇寫到這裡,先賣個關子,請大家幫忙回答一下答案吧 ^_^

家庭介入的重要性

       最近在瀏覽一些美國著名療育機構的網站,看看他們都是如何去規劃各類型的療育課程,其中一個機構為New England Center for Children (http://www.necc.org) ,發現他們所提供的課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完整,點進去他們的服務及課程頁面,可以發現到在課程方面,年齡由14個月大就可以開始接受服務,一直做到成人階段,服務範圍由家庭、機構式密集療育、學校融合、職業轉銜以及居住服務都有,有興趣的人可以多逛逛他們的網頁,你會挖到許多寶物喔。

        除了課程的完整性之外,有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他們對於課程順序的安排,基本上,課程的安排是由家庭課程(Home Program)先開始,機構的老師會到家中進行非常密集的療育課程(每週16-30小時),搭配行為分析師(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定期的督導,並且每個月與家長進行相關的討論會議,而在家中實施課程當然有許多的好處,像是孩子習得的技能比較容易類化到自然環境之中以及免受舟車勞頓之苦等等,但我自己認為最大的價值在於,透過示範教學與家長的教育,可以讓老師的教學技能一步一步潛移默化到家長身上,而行為分析師也能系統化的協助家長建立相關的療育知識及方法,並且真實的用在自然環境之中(類化的重要啊!!!),而不只是家庭課程,只要參與了該機構相關的課程,家長是一定要參與家長訓練的。

       之前一些聽課及講課的經驗發現,講師在台上講的口沫橫飛,台下聽眾聽的頭暈目眩,就算聽懂了80%,但聽懂與做出來基本上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我跟你說:闖紅燈很危險喔,你就真的不會闖紅燈了嗎?),我很少遇到光聽懂就真的做出來的人(不管是家長或是專業人員),常常在跟家長諮詢的過程中(在機構或演講場合),會問家長:我們剛剛討論的,你了解嗎?家長說:嗯,我懂了,我回家試試看。而試完之後,有的家長會說沒用或者是好有效,但不論是沒用或是有效,我都不清楚家長是怎麼進行的,我也不清楚沒用的原因及好有效是否是因為家長做對了還是因為當天孩子心情很好,太多混淆變項難以判別,也很難再給什麼建議,如此透過口頭說明的療育方式,自然而然整個療育的效率打了非常大的折扣。

For親愛的家長們:極度建議讓相關的專業人員看看你在家裡面與孩子的互動情形啊,孩子在醫院、機構跟在家裡面有時候是兩個不同的孩子(家長也有可能是兩個不同的人),而專業人士看到孩子在家裡的表現跟聽到家長的描述有時候也是兩回事,家中還有手足、其他家人以及外籍阿姨(不一定有),這些人也同時會影響療育的成效,這些有時候要到家中才會看的到。

For親愛的療育同業們:極度建議去看看家長在家裡面跟孩子的互動情形吧,去家中去幫幫他們解決在醫院、機構解決不了的事情吧。

雙贏、雙贏啊!!!!

好書推薦-自閉症學生之教育

書名:自閉症學生之教育
出版社: 心理出版社
作者:楊蕢芬
ISBN:957-702-840-3

簡介:

本書詳細的介紹了自閉症的定義、特徵、病因、鑑定安置的過程以及"有效的"教學與介入方法,所謂的"有效的"教學與介入,主要是這些方法已經經過了許多研究的證實,去蕪存菁下來的相關教學介入策略,書中也有作者對於飲食療法及營養品補充的看法,我自己看過之後覺得內容描述的非常中肯,值得家長或自閉症相關教育、治療人員參考。

備註:書的價格有點高(定價:600),但還是覺得非常值得

Test

As titl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