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文章翻譯-自閉症障礙人口的增加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聯

文章來源 http://www.nationalautismassociation.org/press070811.php

        本週(2011/7/08)發表的一個研究再度證實環境因素對自閉症障礙人口的增加有很大的影響,由美國國家研究院所資助的基因遺傳以及雙胞胎共有環境因素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證實-僅由基因的角度並無法解釋近二十年來自閉症障礙人口的成長。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自閉症的發生率由西元1980年的1:10000上升到1998年的1:110,而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報告則告訴我們到1994年為止,自閉症障礙的發生率上升了57%。
     
        研究的作者做出一個結論: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證據.....我們高估了基因因素所造成自閉症障礙人口的增加....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自閉症的症狀在出生後一年左右逐漸的增加,因為雙胞胎在出生之前以及出生後早期的環境中一起生活,我們假設最少有一些環境的因素在生命的關鍵時期會影響孩子並促成自閉症...未來的研究期望找到有哪些環境因素會促成或抑制自閉症的發生,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閉症。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把尿布拿掉吧-孩子的如廁訓練(2)-表達如廁需要

在看這篇文章前,請先閱讀完這篇http://abacharlie.blogspot.com/2011/07/1_13.html
在教導表達如廁需要時,一樣會用到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複習一下,刺激能誘發反應,而反應受到後果的影響造成下次出現的機率改變。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回覆孩子初診斷為自閉症的家長-對療育的安排


在Baby Home遇到一位家長詢問有關於療育安排的問題,以下是我回覆她的內容






家長辛苦了!!   療育資訊錯綜複雜、琳琅滿目,要好好的規劃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邊我提供一點小小的看法
1. 第一步是靜下心來將資訊做一個統整,我非常建議你們看一本書http://abacharlie.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3206.html
書不用看多但要看對,這本書沒有花俏的外表,但作者清楚明瞭的介紹了泛自閉症障礙的本質以及目前"已驗證"有效的療育策略,可以幫你們很快的了解這個診斷以及過濾掉很多不必要的資訊(資訊多也很麻煩的),請務必耐心的看完。

2. 孩子的早療一定要密集,每週"至少"要大於20小時,療效才會明顯。

3. 初期建議先不要去幼稚園或托兒所,雖然幼稚園及托兒所可以給予孩子很多刺激,但現階段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教學不夠密集以及個別化,孩子可能需要先上比較密集及個別化的課程,學習一些先備能力(模仿、觀察、安坐、服從指令...)之後,往後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學習才會比較有效益。

4. 療育可有主餐附餐之分,主餐是每天比較固定的密集療育,附餐是零星的其他治療(每週去一次那種)

5. 主餐要怎麼挑:是否為個別化課程?師資受什麼訓練?使用的方法有無經過科學驗證有效(可以參考前面介紹的那本書)?是否隨時記錄孩子的進度並微調課程內容?是否採取正向行為支持的方式來處理行為問題(不以處罰為主的方式)?是否著重孩子習得技能的類化?是否對孩子有持續性的規劃(未來融合及轉銜)?課程是否搭配家長的訓練?價格是否可以負擔(至少需要1~2年密集治療)?

6. 家長一定也要學一些,因為孩子在機構或醫院裡面所學會的技能,在家中不一定就會使用出來,需要家長一起幫忙讓技能類化到家庭環境之中,孩子跟家長相處的時間還是最長的,對孩子影響很大,家長可以去參與一些家長課程、找書來看或是請老師來家裡教都可以,就是一定要學會一些方法。

我們一起加油!!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文章翻譯-糖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中所扮演的角色

原文出處 http://addadhdadvances.com/sugar.html




前言
        在醫學領域中,糖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間的關係常常引起不同的看法,有兩方不同的爭論,一方認為,官方的醫療機構提出科學化的研究來說明,孩子吃糖沒有特別的反應變化以及糖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有關連,而另外一方,也就是孩子的媽媽都認為,她們目睹了當給予孩子糖,在幾分鐘之內,她們的孩子開始跳上跳下,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醫療機構的實證研究

        在1985年 Mark Wolraich 博士發表了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說明了糖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有關連,Wolraich博士的團隊在三天內測試了16位過動的兒童,而研究者在飲食中控制了糖的含量,沒有發現到糖的含量與兒童的行為或學習之間有關連。

        在1994年,Richard Milich博士測試了31位兒童,而這些兒童的母親都認為孩子對於糖份很敏感,研究者給予這些孩童無糖的飲料,他卻告訴一半的媽媽他給了孩子含糖的飲料,而被告知孩子喝了含糖飲料的媽媽,都認為他們的孩子有表現的比較過動,同時媽媽對於孩子也有較多的批評,Milich博士表示家長對糖分造成影響的預期心態造成了他們認為糖分會引起過動,這些預期心態也會影響到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還有一些關於糖分的研究,但他們大部分都是改寫先前的研究,基本上科學的文獻中普遍認為糖分不會引起過動,可惜的是,有一些家長沒有閱讀過這些文章。


分析
        Wolraich博士的研究相當的詳盡,在研究中進行了37個對於行為及學習的測量,他們密集地花了三天的時間,在醫院的環境下研究了16位男孩,而這個研究的缺點是什麼呢,就是我剛剛所說的,16位男孩、醫院環境以及三天。

       16位男孩是一個很小的樣本,如果只有10%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口對於糖分過敏,有可能更少,那16位男孩的樣本中可能沒有一位孩子對糖分過敏。

        醫院的環境並不是自然環境,在醫院這個控制好的環境中,孩子能維持自己的行為並不代表孩子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能有相同的表現。

        三天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如果糖分的影響是有加成性的,比如說一週才會有影響,那這個研究可能無法觀察到這個現象,但這個研究仍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不過仍不足以做出糖分與注意力不足過動之間無關的結論。


         Milich博士的結論認為,是因為母親的預期心理而造成她們認為糖分對於孩子是有影響的,儘管這是事實,這樣的研究結果仍然是不足的,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預期心理會影響到知覺,這是基本的安慰劑效果,我們在這個研究前就知道的。

從母親的角度(糖分與ADHD有關的研究)
        Wender和Solanto 試著找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攻擊行為與糖分攝取之間的關聯,他們將17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9位年齡相仿的一般兒童進行比較,來測試糖分的攝取對他們的影響,研究者給予糖分或安慰劑在高碳水化合物的早餐之中,他們沒有發現糖分與攻擊行為有關,雖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有較高比例的攻擊行為,但吃糖並不會誘發這些行為。

        然而,研究者找到另外一些發現,在進行持續性的工作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在攝取糖分之後,注意力不足的現象增加,而食用安慰劑或是控制組則沒有改變,因此,依據這個研究,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中的糖分攝取會使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注意力不足現象加劇。

        Langseth 和 Dowd 發現,在他們研究中的261位過動症兒童中,有74% 出現了
糖分代謝異常,這些孩子在食用了精糖(Refined Sugar)後出現了出現了低血糖的反應,在大量的糖分攝取後,胰臟也分泌了大量的胰島素而造成立即的血糖下降,也伴隨者腎上腺素濃度的提高。 

        Girardi發現糖分的攝取會引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其他不正常的代謝反應,他在耶魯大學的團隊分別給予17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11位一般兒童口服的葡萄糖,然後來比較結果,基線期
及口服葡萄糖刺激期間,兩組兒童在血糖及胰島素的濃度是相近的,而血糖下降時,兩組兒童也都出現血糖中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的提高,但注意力不足過動這組兒童的提高只有一般兒童的50%。兩組兒童在連續工作的表現上都因為後來的血糖降低及腎上腺素提高而出現退步的情形,然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測驗分數下降的更顯著,對比於一般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也出現較快的反應時間,可對應到衝動的這項特質,這項研究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有普遍的賀爾蒙調節缺陷,而糖分可能會使這個問題加劇。


糖分和營養


     食用精糖會有另外一個效應,你可能聽過蔗糖被稱為空熱量(Empty calories),蔗糖是一個真空的養分,除了熱量之外沒有其他的營養,而蔗糖還需要使用其他的養分來處理它,它消耗了孩子的營養基礎,這表示如果一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是因為缺乏特定營養成分所造成或是缺乏養分會加劇這個病症的症狀,那高糖分的飲食會使這些營養成分流失並使孩子呈現缺乏營養的狀態,這個情況可能不一定會出現在Wolraich為期三天的研究中,因為孩子們獲得等量的營養。

        我們有一些研究顯示出不吃早餐的兒童在學校表現不佳,也有研究顯示出食用含糖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孩童在進行需要專注的活動中表現不佳,也有一些出現攻擊行為的情形。

結論

        我們怎麼看這一切?大多的研究者認為糖分跟兒童的過動沒有關係,然而,每個人都看到孩子因為糖分而瘋狂,我們怎麼去解決這樣的歧異?我們如何對這一切做出結論?

        沒有明確的研究說明糖分會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然而反對糖分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證據也相當的薄弱,我們知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常常會出現糖分代謝異常,我們知道吃糖的確會負面地影響學習及行為,尤其是低蛋白質的碳水化合飲食,一般兒童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知道糖分的代謝會排除掉身體中重要的營養成分,那我們該做什麼結論?

        基本上,醫療的研究者說的是對的,糖分的吸收不會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意思就是當你給一個一般兒童過多的糖分,這個兒童不會變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然而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精糖會使很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症狀像是注意力不足、攻擊行為更加惡化,而對於一般兒童的影響則是有不同的結果。


建議

        因此,在檢驗了這麼多證據後,我會建議妳應該在早餐及中餐時,給予妳的孩子含蛋白質的飲食,妳應該盡可能的使妳和妳的孩子遠離精糖。

        這就意味者我認為糖會使孩子過動嗎?也不盡然,我覺得醫療的研究也還沒有做出結論。

        妳需要自己去判斷糖分對妳自己孩子的影響,然而,儘管精糖不會使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惡化,我也還沒看到有任何一個研究指出吃精糖好處。

------------------------------------------------------------------------------
翻譯者的看法

1. 糖分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好或壞,切勿道聽塗說或憑直覺判斷,國外的學者透過一系列的研究來進行討論及辯證,是最佳的示範,國內對相關的議題也應以科學化的精神並實施相關研究來找到事實的真相。

2. 部分研究認為攝取糖分不論是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一般孩童造成學習及行為的影響,這是從糖分代謝的角度來探討,但如果從行為分析的角度來,以糖分作為增強物,來增強孩童學習及持續完成工作的行為,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呢?值得研究探討。

3. 對於該不該禁止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食用含糖的食物,我持保留態度,因為所有的證據都很薄弱,我只能建議給他們均衡的飲食,過於不及都不好,均衡才是王道,倒是注意有沒有塑化劑比較實在

歡迎分享轉載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期刊摘要翻譯-自閉症兒童與一般兒童血液中汞濃度的差異

Blood Mercury Concentrations in CHARGE Study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Irva Hertz-Picciotto, Peter G. Green, Lora Delwiche, Robin Hansen, Cheryl Walker, Isaac N. Pessah



研究背景:有一些研究者發表了自閉症患者在血液中的汞含量比一般人要高的研究

目的:我們比較了自閉症或泛自閉症障礙與一般發展兒童血液中的總汞濃度以及吃魚對於汞濃度差異的影響

研究方法:CHARGE(基因與環境對於兒童期自閉症的風險)這個大型研究針對2-5歲的自症兒童,在完成診斷評估後,我們分析了三個組別: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非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有發展遲緩以及一般發展的孩子,研究者訪談媽媽關於居家、醫療以及飲食相關的問題,而血液中汞的含量是透過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來測量,在控制汞來源的情況下,實施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個案數=452)來預測血液中汞含量與診斷的關係。


研究結果:吃魚的量可以準確預測血液中汞的含量,而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吃了比較少的魚,而在調整吃魚的量及其他汞的來源之後,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血液中的汞含量與一般發展兒童相似(P=0.75),對於不吃魚的人來說也是有相同的結果(P=0.73),發展遲緩的孩子在全部的分析中,血液中的汞含量都比較低,對於有吃口香糖或磨牙習慣的孩子,牙齒中有牙科用的汞合金的話,可以預測血液中有高的汞含量。

研究結論:在計算飲食中或其他來源所獲取的汞之後,在CHARGE這個研究中,學前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的血液中總汞含量與一般發展兒童相比沒有比較高或比較低

--------------------------
這篇摘要真的很難翻,我盡力了,翻的不順請多見諒
而這個研究不是小型的研究,它一共納入了249位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在這個研究中說明了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血液中汞的含量與一般發展孩子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但自閉症是不是因為汞中毒所造成的,並不是這篇研究能討論的範圍。

歡迎轉載分享

把尿布拿掉吧-孩子的如廁訓練(1)-膀胱的控制

孩子漸漸長大了,一般發展的孩子來說在2歲~3歲之間,就可以開始把尿布拿掉,訓練孩子去廁所尿尿,而尿尿這件事情,可分為兩個部分來教導
1. 膀胱的控制


2. 表達如廁需要


就順序來講,應優先教導膀胱的控制

膀胱的控制說穿了,就是要讓孩子愛上『想要尿尿->看到馬桶->鬆開膀胱』以及討厭『想要尿尿->沒看到馬桶->鬆開膀胱
這兩件事。

但不同能力、不同年齡的孩子訓練方式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行為可以由下面兩種方式來建立

1. 用規則所建立的行為:其實就是一般的講道理給孩子聽,告訴孩子說,尿尿要去馬桶才厲害喔,尿在地上很麻煩,尿濕褲子媽媽不喜歡等等,但這種方式要對認知能力較佳的孩子才會有效,基本上他要聽懂你所說的,也要能預測行為之後的後果,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就如同我跟你不要闖紅燈喔,很危險,那你就不會闖紅燈了嗎?)

2. 用結果所建立的行為
:就是當孩子做正確的行為給予立即的增強,當孩子做不正確的行為則給予處罰,讓孩子透過結果來學習(就如同闖紅燈之後就真的被罰款或車子差點就撞到,一個真實的結果),先不要把處罰想的太邪惡,請參考這篇文章http://abacharlie.blogspot.com/2011/06/1.html

如何讓孩子愛上『想要尿尿->看到馬桶->鬆開膀胱』這件事
1. 建立想尿尿的機會-首先要建立很多想要尿尿的機會,因此在密集的如廁訓練時,我們會讓孩子喝較多的液體,如:每一小時喝100cc的水,如果孩子不願意喝的話,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孩子喜歡的味道像是果汁或蜂蜜之類的,有時候孩子想要尿尿的次數不夠多,練習的機會就比較少,學習的效果會受到影響。

2. 定時如廁-每半小時帶孩子去廁所一次,建議採坐姿讓孩子可以坐在馬桶上,一般來說希望孩子能夠坐1~2分鐘(也不能坐太久),如果孩子非常抗拒馬桶或廁所,我們就要把廁所或馬桶弄的像一個遊樂園一樣,讓孩子喜歡的東西都放在廁所裡面,每次進廁所就像去東京迪士尼旅遊。

3. 尿在馬桶裡-如果孩子有喝水,又願意定時坐在馬桶上,那尿尿在馬桶裡面的機會就大增,我們要準備一個頭獎給孩子,雖然廁所已經很好玩了,但還要準備一個更棒的頭獎,作為孩子尿在馬桶裡面的獎勵,一旦孩子尿尿在馬桶裡面,我們就極力的讚美他然後把頭獎頒給這位優秀的孩子,讓孩子愛上『想要尿尿->看到馬桶->鬆開膀胱』這件事,頭獎不外乎可以是一些餅乾、糖果及玩具之類的。

4. 褲子檢查-如果每30分鐘帶去一次廁所,那可以在中間,也就是15分鐘時,檢查孩子的褲子是否是乾的,如果是乾的,可以給一些二獎(非頭獎),鼓勵孩子維持褲子是乾的,並且稱讚他。

如何讓孩子討厭『想要尿尿->沒看到馬桶->鬆開膀胱』這件事
1. 偵測-在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為了要隨時偵測所謂的如廁意外(尿濕褲子),就讓學生穿著淺色的小短褲(不用穿內褲),讓我們好隨時偵測如廁意外的發生,做第一時間的處理。

2. 如廁意外發生的處理-在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的注意孩子的小短褲,不要等到滿地都是尿液了才處理,需要一發現濕濕的馬上告知孩子『尿尿要去廁所!!』這個部分需要稍微大聲一點跟堅定一點,讓孩子注意到這句話,然後立即的抱孩子到廁所並坐在馬桶上,並鼓勵孩子尿在馬桶裡,雖然孩子已經尿下去了,但是有時候孩子聽到『尿尿要去廁所!!』很可能會停止(收住)繼續尿,這時候還是有可能會把部分的尿液尿在馬桶裡面。

3. 尿在馬桶裡-如果孩子仍然能夠把部分尿液尿在馬桶裡,就給予二獎,簡單來說不能給予頭獎,因為要有不同的結果孩子才能從結果中學習,如果已經在外面就把尿解光了,就什麼獎都沒有啦。

4. 孩子自行善後-孩子如果沒有尿在馬桶裡而尿濕褲子與地板,則需要完成擦拭地板以及將尿濕的褲子換掉的工作,基本上這是實施一個處罰策略,但給予的處罰物較為自然,就是善後,別把處罰想的太邪惡或太負面,自然的處罰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弄溼了就應該自己把地板擦乾、把褲子換掉。

其他
1. 如廁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行為,除了尿在馬桶裡面之外,我們也要教導孩子如何喝多一點的水、願意走進廁所及願意坐上馬桶等等的先備技能, 在這些技能還沒有完備之前,建議先不要開始進行如廁訓練。

2. 多準備一些小短褲提供替換,也要準備擦地板的家私。

3. 訓練初期建議花一整天六個小時來練習,效果比較好,在這六個小時的時間內,孩子都不包尿布

4. 天氣熱一點在來訓練,不然太冷了,家中有暖氣除外。

5. 如果孩子一整天都沒有發生尿濕意外,而且有數次尿在馬桶中,可以調整定時如廁的時間到一個小時,然後隨著孩子的穩定逐步增加時間。

6. 白天訓練的比較穩定了,再把晚上的尿布拿掉。

7. 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來進行訓練,讓孩子也有一個愉快的經驗,但該嚴肅的時候(如廁意外)也要把態度做出來

孩子,你一定能學會的,加油!!



歡迎分享轉載   


相關文章 表達如廁需求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期刊翻譯-建立自閉症兒童對液狀藥物餵食的順從性

Averil Schiff, Jonathan Tarbox, Taira Lanagan, & Peter Farag (2011). Establishing compliance with liquid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a child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381-385.

摘要

自閉症兒童常常在餵食顆粒及液體藥物時出現困難,在這個研究中,刺激退除及正增強的程序用在建立一位自閉症男孩對液體藥物餵食的順從性,最後男孩的媽媽能自己完成液體藥物的餵食。


這篇期刊的重點就是這兩個程序

刺激退除及正增強

針對這兩個程序在此研究中的使用,簡述如下

刺激退除
研究中將刺激退除分為54個步驟
步驟1~4 呈現注射液體藥物用的餵食針筒(呈現時間由短到長,到步驟30以前針筒都是空的)
步驟5~9 呈現注射針筒並要求男孩張開嘴巴(張開嘴巴時間由短到長)
步驟10~29 逐步將針筒接近男孩的嘴巴 (針筒距離嘴巴由遠到進)
步驟30~32 針筒中放入清水,將水注射入男孩的嘴巴(注射水量由少到多)
步驟32-46 清水中混入安慰劑(假的藥物,味道甜甜的,混入比例由少到多)
步驟46 給予真實的藥物(沒有混入清水)
步驟47-52 退除教學者 ,逐漸將餵食工作交由媽媽進行(教學者距離由近到遠)
步驟53 由媽媽餵食,教學者在其他房間
步驟54 由媽媽餵食,教學者不在家裡面了

每個步驟出現連續兩次獨立反應,則進行到下一個步驟
如孩子出現逃避反應(轉頭或離開),則允許離開30秒

正增強
在每個步驟實施前,先進行增強物的選樣,並將增強物準備好,當步驟實施後,孩子達到步驟中所要求標準則給予30秒的時間享用其增強物(玩具或糖果之類的)。

在96次教學之後,孩子成功讓媽媽餵食液體的藥物,研究中並沒有具體的說出花了多長的間,但粗估大約總共花了2~3個月左右的時間,而本研究是允許學生出現逃避反應的,與先前的一些研究的作法不同(有的研究是不允許孩子逃避離開),在允許學生逃避的狀況下,仍然有好的結果,當然這只是一個個案的例子,需要更多研究來佐證其研究的效果。





不問他不說-如何引發孩子的主動表達(2)


看這一篇之前,請先看完前篇

複習一下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專有名詞為三期後效關連 three-term contingency)

刺激  ->  反應  ->  後果
若要引發孩子主動的表達,先決條件就是改變刺激的形態,可將刺激改為非口語刺激,如:視覺刺激、聲音刺激、觸覺刺激、嗅覺刺激、味覺刺激、本體覺刺激、前庭覺刺激。




刺激呈現方式


視覺刺激-將物品由孩子視線範圍外移到孩子視線範圍內,如:把一些孩子喜歡的物品先藏起來,然後突然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在僅有物品呈現的刺激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聲音刺激-若孩子喜歡某一個會發出特定聲響的玩具,如:有聲交通工具拼圖,我們不給孩子看到該物品,僅偷偷地讓物品發出特定聲響,讓孩子在僅有物品聲響的刺激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觸覺刺激-將孩子喜歡的物品藏到一個看不到裡面的容器中(或是不透明的袋子),讓孩子伸手進去摸,而在僅有觸覺刺激的呈現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其他感官刺激以此類推,也可以同時合併多重感官,像是視覺+聲音、觸覺+聲音等等。


讓孩子學習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感官刺激而非口語刺激下做出命名的反應,則孩子命名的主動性就有可能會提高喔,大家試試看吧。


備註:孩子有時候會缺乏對於不同型態刺激感知及辨識能力,因此在訓練語言或其他能力之前,教導孩子去正確的感知各種類型的刺激,對於往後學習來說是非常基礎且關鍵的。






非常歡迎分享轉載



免費且優質的電子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JABA真的是揪感心,不但電子期刊PDF免費下載,還設計了非常優質的介面可以直接線上觀看,就像是一本期刊擺在桌面上讓你閱讀,真是太方便了。(要先註冊,註冊免費^_^)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不問他不說-如何引發孩子的主動表達(1)

        之前在北榮語言治療部門實習時,有一位家長跟我分享他教孩子的一些困難,爸爸說:『這個孩子一定要你問他話他才回答,你不問他他都不講話,我該如何教他主動一點?』聽到這樣的問題,我試著從行為分析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從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基本架構來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刺激會誘發反應,反應之後會得到一個後果,後果會影響反應下次在相似刺激下出現的可能性

       以孩子被動回應家長為例,刺激就是爸爸的口語提問+特定事物如:爸爸問"這是什麼?"(並指向一顆蘋果),孩子在接收到爸爸的提問之後回答:蘋果,這是孩子的反應,而孩子在反應之後爸爸拍拍孩子的肩膀並稱讚孩子好棒,給予一個正增強來做為後果,而這個正增強鼓勵了什麼反應?就是當爸爸問問題時孩子回應問題,所以當爸爸不問他,他就沒有反應,爸爸所希望的不是這樣的表現,而是不需要提問,孩子就能夠說一些什麼東西出來。

回到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孩子的主動表達是基本架構中的反應,那刺激會是什麼,總需有一些刺激來誘發反應的出現,所謂的主動基本上就是刺激不是由他人直接提供的,因此,刺激的安排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語言的教學中,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主動去命名(或是所謂的分享)在環境中所觀察到的人、事、物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應給予過多的口語刺激*如:這是什麼?你看到什麼?你說說看啊?應將口語刺激轉換為其他的刺激型態如:視覺刺激、觸覺刺激或是其他感官刺激,有點複雜是吧,我們舉個例子:

        如果你在街上遇到Lady Gaga,你很有可能會打電話跟你的朋友分享:我剛剛看到Lady Gaga喔,這時候你的反應就是一種命名(也是一種分享),而此時的刺激是一種視覺刺激,就是你看到Lady Gaga,而不需要任何人問你問題。

        這個範例給予我們一個想法,就是當我們在教導孩子命名時,可以將口語刺激退除僅給予視覺刺激或其他感官刺激,然後鼓勵孩子在僅有視覺刺激下命名該樣物品,如:呈現蘋果在孩子面前(不任何說話),孩子如果能主動命名" 蘋果",則給予極大的鼓勵與稱讚,另外一個例子:我們左右腳穿不同的鞋子(一種視覺刺激),孩子看到就說穿錯了,這樣來練習孩子主動表達,如果孩子無法觀察到其中的差異,那重點就不是語言方面的教學了,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去看刺激

待續~

*這邊講的是教導孩子主動命名,而教導對話時會需要較多口語刺激

行為分析相關英文中譯(轉貼自行為分析師認證協會)

連結

在翻譯行為分析相關資料時,可以參考此中英對照表

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 鳳華教授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