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注音符號表

viewer分享兩個自製的注音符號表,分別是二拼及三拼的表格,不會出現的拼音採用灰色填滿,請自行下載,謝謝

二拼  三拼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VB-MAPP 表格中文翻譯

感謝此評估工具作者Dr. Mark Sunberg 允許我進行翻譯及分享給使用中文的專業人士

VB-MAPP 表格中文翻譯

要使用此評估工具還需要VB-MAPP Guide 及 Protocol這兩本書

可以至http://www.avbpress.com/ 購買

如翻譯有不通順或錯別字,請不吝給予我一些建議及指教

我的EMAIL為  abacharlie@gmail.com

謝謝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最近太忙了

抱歉最近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比較沒有時間發佈新的文章,但我一定會找時間把最近的一些療育想法與大家分享,謝謝^_^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國小融合心得分享-突如其來的視力檢查

inclusion_2          某日到國小一年級普通班進行入班觀察,某節課學校護士來告知全班要去做視力檢查,世事果然多變,還好我們的孩子對這樣突如其來的流程改變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大概是不用待在班上去健康中心逛逛也好,反而是我跟助理老師開始苦思如何讓孩子能夠順利的完成檢查,做行為分析的人習慣性的開始思考以下的問題:

1. 視力檢查時,護士阿姨會用到哪些指令、哪些器材 ?

2. 孩子需要做出哪些反應?

3. 後果該如何安排?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100年度應用行為分析家長成長班-高雄場

TABA高雄家長成長班即將在9/17開課,課程邀請美國展望教育中心顏巧雲老師/自閉症家長黃穎峰醫師

不僅是家長可以來報名課程~我們也很歡迎早療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員-教保員、教師、治療師、醫師來參與

 

今年真的很難得在高雄開ABA的課程
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把握這個好消息

如果您有上過課程的,也歡迎推薦給身旁需要的人
如果您還沒有上過課程的,也請趕快把握機會喲^^
名額有限,最多只能收到20名,請大家告訴大家,謝謝!

相關連結

我要去上小學了-”生存”在國小一年級普通班所需基本能力


  1. 早睡早起的習慣(比幼稚園更早上學)
  2. 在未有成人的提示下,安坐至少30分鐘(不隨意離開座位)
  3. 在未有成人的提示下,保持安靜至少30分鐘(不打擾到課程進行)
  4. 下課時間會喝水,喝完會去飲水機裝水
  5. 下課時間能獨立使用學校的廁所
  6. 向老師表達基本生理需求:喝水、尿尿、肚子餓(需求無法表達時,行為問題很容易上升)
  7. 聽簡單指令:坐下、起立、安靜、過來、回去、看老師這邊、手放好、把…收起來或拿出來、不行、不可以、停
  8. 排隊時持續在站隊伍中至少5分鐘
  9. 跟隨隊伍前進、轉彎、停止
  10. 聽上課鐘聲或觀察同學回到教室中
  11. 能接受掛名牌、穿制服(有的學校要帶帽子)、穿布鞋及襪子、播放影片時燈光暗下來、學校的廣播/擴音、站在講台前面接受全班的注視及鼓掌-有的孩子要預先減敏感
  12. 服從老師的指令至少80%(已經學會的指令)
  13. 叫到姓名時會注視叫名者至少2秒鐘
入小學後有一個非常核心的能力就是-『等』-等喝水、等上廁所、等朝會結束、等下課、等說話、等吃飯、等放學、等媽媽來接我回家,孩子越能等就越容易生存

先求生存、再求學習
                                                                                    ~一起來迎接小一的新生活吧~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我要去上小學了-特殊需求學生入小學一年級普通班的預先準備工作

      上學去快要開學了!很多孩子準備進入小學一年級的階段,而部分特殊需求學生的家長,選擇了讓孩子就讀普通班,如果在孩子入學前預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可以使孩子在進入普通班的過程中更加的順利,以下是給家長的一點建議:

 

 

1. 在開學1~2個月前與導師聯繫,最好是可以面對面的談話,讓導師清楚學生的狀況,內容包括學生的能力、喜好、行為問題的引爆點以及學習特性。

2. 如家長自行聘請學校助理教師時,需要先徵得導師的同意,與導師討論開學後合作的方式。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一般兩歲左右的孩子應該要具備哪些語言行為呢?

Numero2這邊有幾個指標供大家參考

1. 在未看到物品的情況下,能向大人要求該樣物品,至少20種。

2. 能要求大人做出特定動作(如:抱抱、打開、飛高),至少5種特定動作

3. 能命名的名詞(如:蘋果、狗狗)或動詞(如:看書、喝水.)加起來有150樣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回覆一位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的媽媽

qa_01孩子約兩歲左右

1. 無法接受別人拿走自己不玩的玩具

  • 建立簡單分享的行為,請孩子去請別人吃東西,請完之後自己就可以吃,另外也可以拿孩子喜歡的東西或食物作為誘因,請她把她沒在玩的玩具借給別人玩,然後再給孩子她喜歡的玩具或食物。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DIY了解孩子的語言能力-表達需求的測試

diy這邊提供給家長一個小小的練習,可以試著去了解一下孩子表達需求的能力到什麼程度,而這個測試比較適合1歲半到2歲半之間的孩子來進行,程序如下:

1. 下載表格
   
表格1 表格2 (表格2供參考用)

2. 依據表格1列出20個孩子最喜歡玩的玩具、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的人等等

3. 將這些東西收集起來,先不給予孩子,也不給孩子看到

4. 首先測試『詢問+物品未呈現』的狀況下孩子是否能表達需求,方法如下:

如何引導正在發展口語的孩子-語言行為教學(2)-教學的基本架構

v-s.ai在閱讀這一篇前,請先參考
如何引導正在發展口語的孩子-語言行為教學(1)-語言的功用

       由前一篇的介紹,我們可以將語言依其功能分類,分類的目的除了了解語言的不同功能外,也與教學的方式有極大的關連,而在教導孩子不同的語言行為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教學的基本架構,我們稱之為ABC架構,我們來看一下這個ABC架構的組成:

A-Antecedent 前因

B-Behavior 行為

C-Consequence 後果

以孩子表達需求為例,孩子的行為為主的ABC架構如下

A前因

B行為(孩子)

C後果

孩子餓

表達:餅乾

媽媽給予餅乾

以文字描述的話就是孩子餓然後看到餅乾,就向媽媽表達:餅乾,最後媽媽給予餅乾。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如何引導正在發展口語的孩子-語言行為教學(1)-語言的功用

       常常會被家長詢問到-我的孩子現在1yX個月(接近2歲),都還不太會說話,只有一些爸爸、車車、嗚嗚等等不到十個字的表達,有時候孩子講出來之後,要他再講一遍,他就不說了,怎麼逼他也不講,也會講一些火星文,批哩啪啦一堆都聽不懂。

處罰面面觀-實施篇(2)-處罰的副作用

閱讀這篇文章前,請先參考 ^_^



下面條列的幾點關於處罰的副作用

1. 處罰沒有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只是壓抑不適當的行為,未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例子:孩子肚子餓了就開始哭鬧,使用處罰來使哭鬧減少,但肚子餓這件事情仍未解決,孩子雖然不敢哭了,但開始用力敲桌子。

處罰面面觀-實施篇(1)-有需要處罰嗎?


閱讀這篇文章前,請先參考 ^_^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1)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2)

     



        處罰在實施時,是需要認真思考的,依據Alberto & Troutman(2009) 所提到的,我們若希望某一個不適當行為減少的時候,有四個階段可以依循,分別是:

   階段一-實施以增強為基礎的策略
   階段二-消弱 
   階段三-移除想要的刺激(負處罰)
   階段四-呈現嫌惡的刺激(正處罰)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文章翻譯-自閉症障礙人口的增加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聯

文章來源 http://www.nationalautismassociation.org/press070811.php

        本週(2011/7/08)發表的一個研究再度證實環境因素對自閉症障礙人口的增加有很大的影響,由美國國家研究院所資助的基因遺傳以及雙胞胎共有環境因素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證實-僅由基因的角度並無法解釋近二十年來自閉症障礙人口的成長。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自閉症的發生率由西元1980年的1:10000上升到1998年的1:110,而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的報告則告訴我們到1994年為止,自閉症障礙的發生率上升了57%。
     
        研究的作者做出一個結論: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證據.....我們高估了基因因素所造成自閉症障礙人口的增加....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自閉症的症狀在出生後一年左右逐漸的增加,因為雙胞胎在出生之前以及出生後早期的環境中一起生活,我們假設最少有一些環境的因素在生命的關鍵時期會影響孩子並促成自閉症...未來的研究期望找到有哪些環境因素會促成或抑制自閉症的發生,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閉症。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把尿布拿掉吧-孩子的如廁訓練(2)-表達如廁需要

在看這篇文章前,請先閱讀完這篇http://abacharlie.blogspot.com/2011/07/1_13.html
在教導表達如廁需要時,一樣會用到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複習一下,刺激能誘發反應,而反應受到後果的影響造成下次出現的機率改變。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回覆孩子初診斷為自閉症的家長-對療育的安排


在Baby Home遇到一位家長詢問有關於療育安排的問題,以下是我回覆她的內容






家長辛苦了!!   療育資訊錯綜複雜、琳琅滿目,要好好的規劃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邊我提供一點小小的看法
1. 第一步是靜下心來將資訊做一個統整,我非常建議你們看一本書http://abacharlie.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3206.html
書不用看多但要看對,這本書沒有花俏的外表,但作者清楚明瞭的介紹了泛自閉症障礙的本質以及目前"已驗證"有效的療育策略,可以幫你們很快的了解這個診斷以及過濾掉很多不必要的資訊(資訊多也很麻煩的),請務必耐心的看完。

2. 孩子的早療一定要密集,每週"至少"要大於20小時,療效才會明顯。

3. 初期建議先不要去幼稚園或托兒所,雖然幼稚園及托兒所可以給予孩子很多刺激,但現階段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教學不夠密集以及個別化,孩子可能需要先上比較密集及個別化的課程,學習一些先備能力(模仿、觀察、安坐、服從指令...)之後,往後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學習才會比較有效益。

4. 療育可有主餐附餐之分,主餐是每天比較固定的密集療育,附餐是零星的其他治療(每週去一次那種)

5. 主餐要怎麼挑:是否為個別化課程?師資受什麼訓練?使用的方法有無經過科學驗證有效(可以參考前面介紹的那本書)?是否隨時記錄孩子的進度並微調課程內容?是否採取正向行為支持的方式來處理行為問題(不以處罰為主的方式)?是否著重孩子習得技能的類化?是否對孩子有持續性的規劃(未來融合及轉銜)?課程是否搭配家長的訓練?價格是否可以負擔(至少需要1~2年密集治療)?

6. 家長一定也要學一些,因為孩子在機構或醫院裡面所學會的技能,在家中不一定就會使用出來,需要家長一起幫忙讓技能類化到家庭環境之中,孩子跟家長相處的時間還是最長的,對孩子影響很大,家長可以去參與一些家長課程、找書來看或是請老師來家裡教都可以,就是一定要學會一些方法。

我們一起加油!!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文章翻譯-糖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中所扮演的角色

原文出處 http://addadhdadvances.com/sugar.html




前言
        在醫學領域中,糖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間的關係常常引起不同的看法,有兩方不同的爭論,一方認為,官方的醫療機構提出科學化的研究來說明,孩子吃糖沒有特別的反應變化以及糖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有關連,而另外一方,也就是孩子的媽媽都認為,她們目睹了當給予孩子糖,在幾分鐘之內,她們的孩子開始跳上跳下,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醫療機構的實證研究

        在1985年 Mark Wolraich 博士發表了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說明了糖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有關連,Wolraich博士的團隊在三天內測試了16位過動的兒童,而研究者在飲食中控制了糖的含量,沒有發現到糖的含量與兒童的行為或學習之間有關連。

        在1994年,Richard Milich博士測試了31位兒童,而這些兒童的母親都認為孩子對於糖份很敏感,研究者給予這些孩童無糖的飲料,他卻告訴一半的媽媽他給了孩子含糖的飲料,而被告知孩子喝了含糖飲料的媽媽,都認為他們的孩子有表現的比較過動,同時媽媽對於孩子也有較多的批評,Milich博士表示家長對糖分造成影響的預期心態造成了他們認為糖分會引起過動,這些預期心態也會影響到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還有一些關於糖分的研究,但他們大部分都是改寫先前的研究,基本上科學的文獻中普遍認為糖分不會引起過動,可惜的是,有一些家長沒有閱讀過這些文章。


分析
        Wolraich博士的研究相當的詳盡,在研究中進行了37個對於行為及學習的測量,他們密集地花了三天的時間,在醫院的環境下研究了16位男孩,而這個研究的缺點是什麼呢,就是我剛剛所說的,16位男孩、醫院環境以及三天。

       16位男孩是一個很小的樣本,如果只有10%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人口對於糖分過敏,有可能更少,那16位男孩的樣本中可能沒有一位孩子對糖分過敏。

        醫院的環境並不是自然環境,在醫院這個控制好的環境中,孩子能維持自己的行為並不代表孩子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能有相同的表現。

        三天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如果糖分的影響是有加成性的,比如說一週才會有影響,那這個研究可能無法觀察到這個現象,但這個研究仍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不過仍不足以做出糖分與注意力不足過動之間無關的結論。


         Milich博士的結論認為,是因為母親的預期心理而造成她們認為糖分對於孩子是有影響的,儘管這是事實,這樣的研究結果仍然是不足的,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預期心理會影響到知覺,這是基本的安慰劑效果,我們在這個研究前就知道的。

從母親的角度(糖分與ADHD有關的研究)
        Wender和Solanto 試著找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攻擊行為與糖分攝取之間的關聯,他們將17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與9位年齡相仿的一般兒童進行比較,來測試糖分的攝取對他們的影響,研究者給予糖分或安慰劑在高碳水化合物的早餐之中,他們沒有發現糖分與攻擊行為有關,雖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有較高比例的攻擊行為,但吃糖並不會誘發這些行為。

        然而,研究者找到另外一些發現,在進行持續性的工作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在攝取糖分之後,注意力不足的現象增加,而食用安慰劑或是控制組則沒有改變,因此,依據這個研究,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中的糖分攝取會使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注意力不足現象加劇。

        Langseth 和 Dowd 發現,在他們研究中的261位過動症兒童中,有74% 出現了
糖分代謝異常,這些孩子在食用了精糖(Refined Sugar)後出現了出現了低血糖的反應,在大量的糖分攝取後,胰臟也分泌了大量的胰島素而造成立即的血糖下降,也伴隨者腎上腺素濃度的提高。 

        Girardi發現糖分的攝取會引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其他不正常的代謝反應,他在耶魯大學的團隊分別給予17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11位一般兒童口服的葡萄糖,然後來比較結果,基線期
及口服葡萄糖刺激期間,兩組兒童在血糖及胰島素的濃度是相近的,而血糖下降時,兩組兒童也都出現血糖中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的提高,但注意力不足過動這組兒童的提高只有一般兒童的50%。兩組兒童在連續工作的表現上都因為後來的血糖降低及腎上腺素提高而出現退步的情形,然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測驗分數下降的更顯著,對比於一般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也出現較快的反應時間,可對應到衝動的這項特質,這項研究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有普遍的賀爾蒙調節缺陷,而糖分可能會使這個問題加劇。


糖分和營養


     食用精糖會有另外一個效應,你可能聽過蔗糖被稱為空熱量(Empty calories),蔗糖是一個真空的養分,除了熱量之外沒有其他的營養,而蔗糖還需要使用其他的養分來處理它,它消耗了孩子的營養基礎,這表示如果一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是因為缺乏特定營養成分所造成或是缺乏養分會加劇這個病症的症狀,那高糖分的飲食會使這些營養成分流失並使孩子呈現缺乏營養的狀態,這個情況可能不一定會出現在Wolraich為期三天的研究中,因為孩子們獲得等量的營養。

        我們有一些研究顯示出不吃早餐的兒童在學校表現不佳,也有研究顯示出食用含糖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孩童在進行需要專注的活動中表現不佳,也有一些出現攻擊行為的情形。

結論

        我們怎麼看這一切?大多的研究者認為糖分跟兒童的過動沒有關係,然而,每個人都看到孩子因為糖分而瘋狂,我們怎麼去解決這樣的歧異?我們如何對這一切做出結論?

        沒有明確的研究說明糖分會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然而反對糖分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證據也相當的薄弱,我們知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常常會出現糖分代謝異常,我們知道吃糖的確會負面地影響學習及行為,尤其是低蛋白質的碳水化合飲食,一般兒童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知道糖分的代謝會排除掉身體中重要的營養成分,那我們該做什麼結論?

        基本上,醫療的研究者說的是對的,糖分的吸收不會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意思就是當你給一個一般兒童過多的糖分,這個兒童不會變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然而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精糖會使很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症狀像是注意力不足、攻擊行為更加惡化,而對於一般兒童的影響則是有不同的結果。


建議

        因此,在檢驗了這麼多證據後,我會建議妳應該在早餐及中餐時,給予妳的孩子含蛋白質的飲食,妳應該盡可能的使妳和妳的孩子遠離精糖。

        這就意味者我認為糖會使孩子過動嗎?也不盡然,我覺得醫療的研究也還沒有做出結論。

        妳需要自己去判斷糖分對妳自己孩子的影響,然而,儘管精糖不會使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惡化,我也還沒看到有任何一個研究指出吃精糖好處。

------------------------------------------------------------------------------
翻譯者的看法

1. 糖分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好或壞,切勿道聽塗說或憑直覺判斷,國外的學者透過一系列的研究來進行討論及辯證,是最佳的示範,國內對相關的議題也應以科學化的精神並實施相關研究來找到事實的真相。

2. 部分研究認為攝取糖分不論是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一般孩童造成學習及行為的影響,這是從糖分代謝的角度來探討,但如果從行為分析的角度來,以糖分作為增強物,來增強孩童學習及持續完成工作的行為,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呢?值得研究探討。

3. 對於該不該禁止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食用含糖的食物,我持保留態度,因為所有的證據都很薄弱,我只能建議給他們均衡的飲食,過於不及都不好,均衡才是王道,倒是注意有沒有塑化劑比較實在

歡迎分享轉載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期刊摘要翻譯-自閉症兒童與一般兒童血液中汞濃度的差異

Blood Mercury Concentrations in CHARGE Study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Irva Hertz-Picciotto, Peter G. Green, Lora Delwiche, Robin Hansen, Cheryl Walker, Isaac N. Pessah



研究背景:有一些研究者發表了自閉症患者在血液中的汞含量比一般人要高的研究

目的:我們比較了自閉症或泛自閉症障礙與一般發展兒童血液中的總汞濃度以及吃魚對於汞濃度差異的影響

研究方法:CHARGE(基因與環境對於兒童期自閉症的風險)這個大型研究針對2-5歲的自症兒童,在完成診斷評估後,我們分析了三個組別: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非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有發展遲緩以及一般發展的孩子,研究者訪談媽媽關於居家、醫療以及飲食相關的問題,而血液中汞的含量是透過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來測量,在控制汞來源的情況下,實施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個案數=452)來預測血液中汞含量與診斷的關係。


研究結果:吃魚的量可以準確預測血液中汞的含量,而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吃了比較少的魚,而在調整吃魚的量及其他汞的來源之後,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血液中的汞含量與一般發展兒童相似(P=0.75),對於不吃魚的人來說也是有相同的結果(P=0.73),發展遲緩的孩子在全部的分析中,血液中的汞含量都比較低,對於有吃口香糖或磨牙習慣的孩子,牙齒中有牙科用的汞合金的話,可以預測血液中有高的汞含量。

研究結論:在計算飲食中或其他來源所獲取的汞之後,在CHARGE這個研究中,學前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兒童的血液中總汞含量與一般發展兒童相比沒有比較高或比較低

--------------------------
這篇摘要真的很難翻,我盡力了,翻的不順請多見諒
而這個研究不是小型的研究,它一共納入了249位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在這個研究中說明了自閉症/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血液中汞的含量與一般發展孩子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但自閉症是不是因為汞中毒所造成的,並不是這篇研究能討論的範圍。

歡迎轉載分享

把尿布拿掉吧-孩子的如廁訓練(1)-膀胱的控制

孩子漸漸長大了,一般發展的孩子來說在2歲~3歲之間,就可以開始把尿布拿掉,訓練孩子去廁所尿尿,而尿尿這件事情,可分為兩個部分來教導
1. 膀胱的控制


2. 表達如廁需要


就順序來講,應優先教導膀胱的控制

膀胱的控制說穿了,就是要讓孩子愛上『想要尿尿->看到馬桶->鬆開膀胱』以及討厭『想要尿尿->沒看到馬桶->鬆開膀胱
這兩件事。

但不同能力、不同年齡的孩子訓練方式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行為可以由下面兩種方式來建立

1. 用規則所建立的行為:其實就是一般的講道理給孩子聽,告訴孩子說,尿尿要去馬桶才厲害喔,尿在地上很麻煩,尿濕褲子媽媽不喜歡等等,但這種方式要對認知能力較佳的孩子才會有效,基本上他要聽懂你所說的,也要能預測行為之後的後果,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就如同我跟你不要闖紅燈喔,很危險,那你就不會闖紅燈了嗎?)

2. 用結果所建立的行為
:就是當孩子做正確的行為給予立即的增強,當孩子做不正確的行為則給予處罰,讓孩子透過結果來學習(就如同闖紅燈之後就真的被罰款或車子差點就撞到,一個真實的結果),先不要把處罰想的太邪惡,請參考這篇文章http://abacharlie.blogspot.com/2011/06/1.html

如何讓孩子愛上『想要尿尿->看到馬桶->鬆開膀胱』這件事
1. 建立想尿尿的機會-首先要建立很多想要尿尿的機會,因此在密集的如廁訓練時,我們會讓孩子喝較多的液體,如:每一小時喝100cc的水,如果孩子不願意喝的話,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孩子喜歡的味道像是果汁或蜂蜜之類的,有時候孩子想要尿尿的次數不夠多,練習的機會就比較少,學習的效果會受到影響。

2. 定時如廁-每半小時帶孩子去廁所一次,建議採坐姿讓孩子可以坐在馬桶上,一般來說希望孩子能夠坐1~2分鐘(也不能坐太久),如果孩子非常抗拒馬桶或廁所,我們就要把廁所或馬桶弄的像一個遊樂園一樣,讓孩子喜歡的東西都放在廁所裡面,每次進廁所就像去東京迪士尼旅遊。

3. 尿在馬桶裡-如果孩子有喝水,又願意定時坐在馬桶上,那尿尿在馬桶裡面的機會就大增,我們要準備一個頭獎給孩子,雖然廁所已經很好玩了,但還要準備一個更棒的頭獎,作為孩子尿在馬桶裡面的獎勵,一旦孩子尿尿在馬桶裡面,我們就極力的讚美他然後把頭獎頒給這位優秀的孩子,讓孩子愛上『想要尿尿->看到馬桶->鬆開膀胱』這件事,頭獎不外乎可以是一些餅乾、糖果及玩具之類的。

4. 褲子檢查-如果每30分鐘帶去一次廁所,那可以在中間,也就是15分鐘時,檢查孩子的褲子是否是乾的,如果是乾的,可以給一些二獎(非頭獎),鼓勵孩子維持褲子是乾的,並且稱讚他。

如何讓孩子討厭『想要尿尿->沒看到馬桶->鬆開膀胱』這件事
1. 偵測-在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我們為了要隨時偵測所謂的如廁意外(尿濕褲子),就讓學生穿著淺色的小短褲(不用穿內褲),讓我們好隨時偵測如廁意外的發生,做第一時間的處理。

2. 如廁意外發生的處理-在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的注意孩子的小短褲,不要等到滿地都是尿液了才處理,需要一發現濕濕的馬上告知孩子『尿尿要去廁所!!』這個部分需要稍微大聲一點跟堅定一點,讓孩子注意到這句話,然後立即的抱孩子到廁所並坐在馬桶上,並鼓勵孩子尿在馬桶裡,雖然孩子已經尿下去了,但是有時候孩子聽到『尿尿要去廁所!!』很可能會停止(收住)繼續尿,這時候還是有可能會把部分的尿液尿在馬桶裡面。

3. 尿在馬桶裡-如果孩子仍然能夠把部分尿液尿在馬桶裡,就給予二獎,簡單來說不能給予頭獎,因為要有不同的結果孩子才能從結果中學習,如果已經在外面就把尿解光了,就什麼獎都沒有啦。

4. 孩子自行善後-孩子如果沒有尿在馬桶裡而尿濕褲子與地板,則需要完成擦拭地板以及將尿濕的褲子換掉的工作,基本上這是實施一個處罰策略,但給予的處罰物較為自然,就是善後,別把處罰想的太邪惡或太負面,自然的處罰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弄溼了就應該自己把地板擦乾、把褲子換掉。

其他
1. 如廁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行為,除了尿在馬桶裡面之外,我們也要教導孩子如何喝多一點的水、願意走進廁所及願意坐上馬桶等等的先備技能, 在這些技能還沒有完備之前,建議先不要開始進行如廁訓練。

2. 多準備一些小短褲提供替換,也要準備擦地板的家私。

3. 訓練初期建議花一整天六個小時來練習,效果比較好,在這六個小時的時間內,孩子都不包尿布

4. 天氣熱一點在來訓練,不然太冷了,家中有暖氣除外。

5. 如果孩子一整天都沒有發生尿濕意外,而且有數次尿在馬桶中,可以調整定時如廁的時間到一個小時,然後隨著孩子的穩定逐步增加時間。

6. 白天訓練的比較穩定了,再把晚上的尿布拿掉。

7. 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來進行訓練,讓孩子也有一個愉快的經驗,但該嚴肅的時候(如廁意外)也要把態度做出來

孩子,你一定能學會的,加油!!



歡迎分享轉載   


相關文章 表達如廁需求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期刊翻譯-建立自閉症兒童對液狀藥物餵食的順從性

Averil Schiff, Jonathan Tarbox, Taira Lanagan, & Peter Farag (2011). Establishing compliance with liquid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a child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381-385.

摘要

自閉症兒童常常在餵食顆粒及液體藥物時出現困難,在這個研究中,刺激退除及正增強的程序用在建立一位自閉症男孩對液體藥物餵食的順從性,最後男孩的媽媽能自己完成液體藥物的餵食。


這篇期刊的重點就是這兩個程序

刺激退除及正增強

針對這兩個程序在此研究中的使用,簡述如下

刺激退除
研究中將刺激退除分為54個步驟
步驟1~4 呈現注射液體藥物用的餵食針筒(呈現時間由短到長,到步驟30以前針筒都是空的)
步驟5~9 呈現注射針筒並要求男孩張開嘴巴(張開嘴巴時間由短到長)
步驟10~29 逐步將針筒接近男孩的嘴巴 (針筒距離嘴巴由遠到進)
步驟30~32 針筒中放入清水,將水注射入男孩的嘴巴(注射水量由少到多)
步驟32-46 清水中混入安慰劑(假的藥物,味道甜甜的,混入比例由少到多)
步驟46 給予真實的藥物(沒有混入清水)
步驟47-52 退除教學者 ,逐漸將餵食工作交由媽媽進行(教學者距離由近到遠)
步驟53 由媽媽餵食,教學者在其他房間
步驟54 由媽媽餵食,教學者不在家裡面了

每個步驟出現連續兩次獨立反應,則進行到下一個步驟
如孩子出現逃避反應(轉頭或離開),則允許離開30秒

正增強
在每個步驟實施前,先進行增強物的選樣,並將增強物準備好,當步驟實施後,孩子達到步驟中所要求標準則給予30秒的時間享用其增強物(玩具或糖果之類的)。

在96次教學之後,孩子成功讓媽媽餵食液體的藥物,研究中並沒有具體的說出花了多長的間,但粗估大約總共花了2~3個月左右的時間,而本研究是允許學生出現逃避反應的,與先前的一些研究的作法不同(有的研究是不允許孩子逃避離開),在允許學生逃避的狀況下,仍然有好的結果,當然這只是一個個案的例子,需要更多研究來佐證其研究的效果。





不問他不說-如何引發孩子的主動表達(2)


看這一篇之前,請先看完前篇

複習一下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專有名詞為三期後效關連 three-term contingency)

刺激  ->  反應  ->  後果
若要引發孩子主動的表達,先決條件就是改變刺激的形態,可將刺激改為非口語刺激,如:視覺刺激、聲音刺激、觸覺刺激、嗅覺刺激、味覺刺激、本體覺刺激、前庭覺刺激。




刺激呈現方式


視覺刺激-將物品由孩子視線範圍外移到孩子視線範圍內,如:把一些孩子喜歡的物品先藏起來,然後突然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在僅有物品呈現的刺激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聲音刺激-若孩子喜歡某一個會發出特定聲響的玩具,如:有聲交通工具拼圖,我們不給孩子看到該物品,僅偷偷地讓物品發出特定聲響,讓孩子在僅有物品聲響的刺激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觸覺刺激-將孩子喜歡的物品藏到一個看不到裡面的容器中(或是不透明的袋子),讓孩子伸手進去摸,而在僅有觸覺刺激的呈現下,說出物品的名稱。


其他感官刺激以此類推,也可以同時合併多重感官,像是視覺+聲音、觸覺+聲音等等。


讓孩子學習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感官刺激而非口語刺激下做出命名的反應,則孩子命名的主動性就有可能會提高喔,大家試試看吧。


備註:孩子有時候會缺乏對於不同型態刺激感知及辨識能力,因此在訓練語言或其他能力之前,教導孩子去正確的感知各種類型的刺激,對於往後學習來說是非常基礎且關鍵的。






非常歡迎分享轉載



免費且優質的電子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JABA真的是揪感心,不但電子期刊PDF免費下載,還設計了非常優質的介面可以直接線上觀看,就像是一本期刊擺在桌面上讓你閱讀,真是太方便了。(要先註冊,註冊免費^_^)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不問他不說-如何引發孩子的主動表達(1)

        之前在北榮語言治療部門實習時,有一位家長跟我分享他教孩子的一些困難,爸爸說:『這個孩子一定要你問他話他才回答,你不問他他都不講話,我該如何教他主動一點?』聽到這樣的問題,我試著從行為分析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從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基本架構來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刺激會誘發反應,反應之後會得到一個後果,後果會影響反應下次在相似刺激下出現的可能性

       以孩子被動回應家長為例,刺激就是爸爸的口語提問+特定事物如:爸爸問"這是什麼?"(並指向一顆蘋果),孩子在接收到爸爸的提問之後回答:蘋果,這是孩子的反應,而孩子在反應之後爸爸拍拍孩子的肩膀並稱讚孩子好棒,給予一個正增強來做為後果,而這個正增強鼓勵了什麼反應?就是當爸爸問問題時孩子回應問題,所以當爸爸不問他,他就沒有反應,爸爸所希望的不是這樣的表現,而是不需要提問,孩子就能夠說一些什麼東西出來。

回到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刺激  ->  反應  ->  後果


        孩子的主動表達是基本架構中的反應,那刺激會是什麼,總需有一些刺激來誘發反應的出現,所謂的主動基本上就是刺激不是由他人直接提供的,因此,刺激的安排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語言的教學中,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主動去命名(或是所謂的分享)在環境中所觀察到的人、事、物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應給予過多的口語刺激*如:這是什麼?你看到什麼?你說說看啊?應將口語刺激轉換為其他的刺激型態如:視覺刺激、觸覺刺激或是其他感官刺激,有點複雜是吧,我們舉個例子:

        如果你在街上遇到Lady Gaga,你很有可能會打電話跟你的朋友分享:我剛剛看到Lady Gaga喔,這時候你的反應就是一種命名(也是一種分享),而此時的刺激是一種視覺刺激,就是你看到Lady Gaga,而不需要任何人問你問題。

        這個範例給予我們一個想法,就是當我們在教導孩子命名時,可以將口語刺激退除僅給予視覺刺激或其他感官刺激,然後鼓勵孩子在僅有視覺刺激下命名該樣物品,如:呈現蘋果在孩子面前(不任何說話),孩子如果能主動命名" 蘋果",則給予極大的鼓勵與稱讚,另外一個例子:我們左右腳穿不同的鞋子(一種視覺刺激),孩子看到就說穿錯了,這樣來練習孩子主動表達,如果孩子無法觀察到其中的差異,那重點就不是語言方面的教學了,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去看刺激

待續~

*這邊講的是教導孩子主動命名,而教導對話時會需要較多口語刺激

行為分析相關英文中譯(轉貼自行為分析師認證協會)

連結

在翻譯行為分析相關資料時,可以參考此中英對照表

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 鳳華教授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用Google找期刊的方式

這方法也許很多人早就知道了

        離開學校有一段時間了,因此要取得全文的線上期刊是有些困難,不然就要去圖書館找,然後印出來,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時間就是金錢,因此線上能找到全文的期刊當然是最方便的了,Google這個搜尋引擎之強大,讓資訊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從千里之外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因此用Google大神來協助我們找到一篇全文期刊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在搜尋時善用inurl這個參數,舉例來說,我想要找一篇名為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anen’s ‘More Than Words’ in toddlers with early autism symptoms"的期刊,我就在搜尋欄中輸入:


inurl:PD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anen’s ‘More Than Words’ in toddlers with early autism symptoms"


按下搜尋鍵之後,在搜尋結果裡面找一下,也許就有免費的PDF可以下載了,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這麼做,試試看吧。






~許孩子的一個美好的未來~

期刊摘要翻譯-觸覺刷程序對於固著行為的效果

Davis T.N., Durand S., Chan J.M.(2011). The effects of a brushing procedure on stereotypical behavior.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5(3), pp. 1053-1058.


摘要

這個研究分析了觸覺刷程序對於自閉症兒童固著行為的效果,首先,執行功能分析後顯示受試者的固著行為是受到自動性增強所維持的,然後開始進行觸覺刷的介入-威爾巴格程序(Wilbarger Protocol),研究為ABA設計而觀察受試者在四個不同階段的表現:(a)基線期:在實施觸覺刷程序之前 (b)實施觸覺刷程序的第三週 (c)實施觸覺刷程序第五週(d)在停止觸覺刷程序之後6個月,研究顯示出觸覺刷程序對於固著行為的程度沒有明顯的影響。



感想:
沒有一種療法是萬能的,需要多去依據實證研究的結果,來實施各種治療方法,而不是光憑個人的經驗或是感覺,不然有可能會浪費掉學生寶貴的療育時間。

2011年美國自閉症研討會

http://www.outreach.psu.edu/programs/autism/

時間為美國的8月1日~4日

研討會的目的在於提供泛自閉症障礙的教師、相關專業以及家庭全面性及以實證為基礎的相關有效的教育課程資訊,雖然研討會遠在美國的賓州,但在台灣的我們如果對這個研討會有興趣的話,仍可以透過網路直播
http://www.outreach.psu.edu/programs/autism/webcasting.htm
來了解相關的內容,不過可能要熬夜就是了,提供這個資訊供大家參考。



~許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副行為分析師認證班(Board Certificated Assistant Behavior Analyst)

這是目前台灣僅有的副行為分析師認證課程,修完四門課並且在行為分析師(Board Certificated Behavior Analyst)的督導之下,完成1000個小時實習後,就具備考照的資格,有機會獲得國際認證的副行為分析師喔,讚!!!


連結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2)

        聽到處罰這兩個字,我們可以聯想出一堆處罰的方式,但其實某個程度上這也是對處罰的一種誤解,依據處罰的定義,只要藉由行為之後的結果來使用得行為在未來出現的可能性降低,就是一種處罰,處罰也不一定是需要由另外一個人給予的,舉例來說:觸摸到熱的鍋子,被燙到了,下次就不敢摸熱的鍋子,在這個過程中,處罰作用就產生了,打籃球時,投籃的力道太輕結果投了一個麵包球,而下次力道太輕的行為就減少了,那麵包球就是一種處罰物,可以使處罰作用發生,事實上處罰無時無刻的充斥在我們自然的環境當中,幫助我們調整行為,讓我們更有機會好好的活下去,鄉親啊,我們別再誤解處罰了吧。

後續
處罰面面觀-實施篇(1)有需要處罰嗎?

期刊摘要翻譯-評估三種說不的方式對於避免反應群組階層提高的效果

F. Charles Mace,Jamie L. Pratt and Kevin L. Prager, & Duncan Pritchard. (2011) An evaluation of three methods of "saying no" to avoid an escalating response class hierarch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83-94.


摘要
我們評估了三種不同的方法用來拒絕使用持續提高的行為問題而獲得高度喜好的活動,功能分析及反應群組階層評量顯示出一位13歲的高功能自閉症男生出現了受到正增強(得到物品)而產生的反應群組階層(RCH),由反應群組階層的確認過程構成了本研究的基線期,在基線期藉由說不以及解釋為什麼會給予限制來拒絕電腦使用的要求,然後評估兩個其他說不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了(a)拒絕電腦的使用時也同時提供一個替代的喜好活動 (b)拒絕電腦的使用是藉由安排一個低度喜好活動,並在低度喜好活動完成之後給予電腦的使用機會。結果顯示在拒絕喜好活動的情境下所出現的階層性行為問題,可能可以藉由在拒絕之後呈現替代的選項或安排後效來預防行為問題的提高

關鍵字:反應群組階層、說不、自閉症

翻譯完連我自己都看不懂,容我解釋一下

反應群組階層:舉一個例子,以這個研究來講,13歲高功能自閉症男生被拒絕電腦的使用之後,會先出現大聲說話的行為,大聲說話沒用就開始出現破壞行為,破壞行為再沒用,就開始出現威脅與暴力行為,因此這些反應的目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要使用電腦,只是如果反應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就會開始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步的提高,因此大聲說話、破壞行為、威脅與暴力行為這些就是一組反應群組階層。

研究結果認為:當孩子要求使用電腦時,除了只是拒絕他之外,提供其他活動的選擇或是要求他先去做一個他沒那麼喜歡的事情再來玩電腦都可以降低反應群組階層出現的機會。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歡迎留言並提供對部落格內容的建議

由衷的希望藉由彼此的知識分享,讓家長及專業人員獲得更多更好的資訊,
也請大家幫忙提供對此部落格內容的建議,謝謝!!!

多留言沒事沒事多留言

期刊摘要翻譯-後效的口語模仿對於嬰兒發音的增強作用


標題:REINFORCEMENT OF VOCALIZATIONS THROUGH CONTINGENT VOCAL IMITATION
作者:MARTHA PELAEZ, JAVIER VIRUES-ORTEGA, JACOB L. GEWIRTZ
出處: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Spring 2011 (Volume 44)

   




摘要

媽媽常常在與嬰兒面對面互動的過程中模仿嬰兒的發音,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媽媽模仿嬰兒的發音會與嬰兒日後的口語發展有關,但仍未透過實驗的方式來找到潛在的增強效果,這個研究利用倒返試探BAB的研究設計來檢驗媽媽的口語模仿對嬰兒發音的增強效果。在增強情境中,11位分別為3-8個月發展遲緩高危險群的嬰兒經歷了後效的口語模仿,而控制情境中則使用區別性增強其他行為的方式來進行,研究中10個嬰兒的行為顯示出增強作用的影響,結果說明了媽媽的口語模仿可以增強早期的嬰兒發音行為。

關鍵字:區別性增強其他行為, 嬰兒發音, 語言獲得, 母親模仿, 口語制約

期刊下載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1)

        想到處罰(Punishment)你會想到什麼?不外乎體罰、打手心、罰站、責備、不准玩電腦、看電視等等方式,但我們在了解處罰的真正內涵時,需要先把舊有對處罰的認識拋到一邊去,讓我們重新認識處罰。

        處罰的定義為:在反應之後的一種刺激改變,可使相似的反應在未來出現的頻率降低(Azrin & Holz,1966),也就是說,當你做了特定的行為(如:開車超速)之後得到了一個特定的結果(罰單),如果因為這樣的結果而使之後開車超速的行為減少了,那麼處罰才成立,所以得到罰單的這個結果對於開車超速有處罰作用,會使開車超速的行為在未來出現的可能性下降。

        那有沒有可能得到罰單反而使開車超速的行為增加呢?答案是:有可能,我記得我看過一部電影,叫做運轉手之戀,是由宮澤理惠跟屈中恆所演的,宮澤理惠飾演一位女性的交通警察,而屈中恆則飾演一位計程車司機,片中由於計程車司機對於該位女警很有好感,因此常常用開車超速來換取該位女警向他開罰單的機會,而同樣是開罰單,不但未能減少計程車司機開車超速的行為,反而使其大量增加,因此開罰單就變成了一種增強作用而不是處罰,會使開車超速的行為增加,而無法有效的減少行為。

        回到定義:處罰是在反應之後的刺激改變,可使相似的反應在未來出現的頻率降低,因此不該把體罰、打手心等等方式就與處罰畫上等號,它們只是一種使行為減少的媒介或稱之為處罰物(Punisher),如無法有效使行為減少,則處罰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待續~

處罰面面觀-定義篇(2)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到底是給指令還是給提示?(2)

繼續

原有的刺激就是"別人幫了我們的忙、請我們吃東西或是送禮物給我們"這些情境,因此,為了要讓孩子能夠獨立的在這樣的刺激下做出正確的反應(說謝謝),我們必須逐漸的退除額外添加的刺激,退除的方式包括
1. 改變提示刺激的強度-大聲的提示變為小聲的提示
2. 改變提示刺激的完整性1-全口語提示"謝謝"變為部分口語提示"謝...." 
3. 改變提示刺激的完整性2-直接口語提示"說謝謝"改為間接口語提示"你要說...."
4. 改變提示刺激的形態-由口語提示"要說謝謝"改為手勢提示-比手畫腳示意孩子說謝謝


隨著孩子的進步逐漸的調整到不需要提示孩子也可以做出正確獨立的反應,我們就大功告成了,至於說1. 2. 3. 4. 哪一個比較有效或比較快,我無法給一個標準的答案,應該說依據孩子的能力及特質,會有不同的效果,可以多嘗試看看。但一個先決條件:先弄清楚我們給的是指令還是提示,才不會白忙一場喔。 ^_^

Try it!!!!

應用行為分析研討會-台北場

好消息~
100年應用行為分析初階班-台北場
因應報名踴躍
本會爭取到新上課場地-國北教大F406視廳館
共可容納90人,
開放23個報名名額,
歡迎各位老師、家長揪團報名,
滿十人即可享團體報名價-每人1,300~
敬請把握機會!!

這麼棒的課程 怎能錯過機會呢!
請大家告訴大家~~^0^

詳情請至TABA官網http://www.tabatw.org.tw瞭解

到底是給指令還是給提示?(1)

       常常遇到家長跟我說:最近在教孩子說謝謝,怎麼教都學不會,只有我叫他說他才會說,一不跟他講他就不會說了。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仔細的想想,我們平常什麼時候會跟別人說謝謝,腦中浮現的影像包括了別人幫了我們的忙、請我們吃東西或是送禮物給我們等等,因此說出"謝謝"這句話,應該是由"別人幫了我們的忙、請我們吃東西或是送禮物給我們"這樣的情境引發出來的反應,所以我們會說,說出"謝謝"這句話的指令是一種情境(別人對我們做了一些事情),對,沒錯,情境就是一種指令,指令不一定是口語的,它可能會以不同的刺激型態出現在環境之中,像是電話響了(聲音刺激)就是接電話的指令以及紅燈(光線刺激)就是踩煞車的指令,而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多把指令稱之為刺激。
        
        回到正題,該位家長提到"只有我叫他說他才會說",而"我叫他說"就是一種提示,所謂提示就是一種額外添加的刺激,用來輔助學生做出正確的反應,既然是額外添加的,就不應該把原有的刺激給覆蓋掉或取代掉,不然學生就會一直停留在需要提示之下才做反應,而原有的刺激是什麼呢? 這篇寫到這裡,先賣個關子,請大家幫忙回答一下答案吧 ^_^

家庭介入的重要性

       最近在瀏覽一些美國著名療育機構的網站,看看他們都是如何去規劃各類型的療育課程,其中一個機構為New England Center for Children (http://www.necc.org) ,發現他們所提供的課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完整,點進去他們的服務及課程頁面,可以發現到在課程方面,年齡由14個月大就可以開始接受服務,一直做到成人階段,服務範圍由家庭、機構式密集療育、學校融合、職業轉銜以及居住服務都有,有興趣的人可以多逛逛他們的網頁,你會挖到許多寶物喔。

        除了課程的完整性之外,有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他們對於課程順序的安排,基本上,課程的安排是由家庭課程(Home Program)先開始,機構的老師會到家中進行非常密集的療育課程(每週16-30小時),搭配行為分析師(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定期的督導,並且每個月與家長進行相關的討論會議,而在家中實施課程當然有許多的好處,像是孩子習得的技能比較容易類化到自然環境之中以及免受舟車勞頓之苦等等,但我自己認為最大的價值在於,透過示範教學與家長的教育,可以讓老師的教學技能一步一步潛移默化到家長身上,而行為分析師也能系統化的協助家長建立相關的療育知識及方法,並且真實的用在自然環境之中(類化的重要啊!!!),而不只是家庭課程,只要參與了該機構相關的課程,家長是一定要參與家長訓練的。

       之前一些聽課及講課的經驗發現,講師在台上講的口沫橫飛,台下聽眾聽的頭暈目眩,就算聽懂了80%,但聽懂與做出來基本上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我跟你說:闖紅燈很危險喔,你就真的不會闖紅燈了嗎?),我很少遇到光聽懂就真的做出來的人(不管是家長或是專業人員),常常在跟家長諮詢的過程中(在機構或演講場合),會問家長:我們剛剛討論的,你了解嗎?家長說:嗯,我懂了,我回家試試看。而試完之後,有的家長會說沒用或者是好有效,但不論是沒用或是有效,我都不清楚家長是怎麼進行的,我也不清楚沒用的原因及好有效是否是因為家長做對了還是因為當天孩子心情很好,太多混淆變項難以判別,也很難再給什麼建議,如此透過口頭說明的療育方式,自然而然整個療育的效率打了非常大的折扣。

For親愛的家長們:極度建議讓相關的專業人員看看你在家裡面與孩子的互動情形啊,孩子在醫院、機構跟在家裡面有時候是兩個不同的孩子(家長也有可能是兩個不同的人),而專業人士看到孩子在家裡的表現跟聽到家長的描述有時候也是兩回事,家中還有手足、其他家人以及外籍阿姨(不一定有),這些人也同時會影響療育的成效,這些有時候要到家中才會看的到。

For親愛的療育同業們:極度建議去看看家長在家裡面跟孩子的互動情形吧,去家中去幫幫他們解決在醫院、機構解決不了的事情吧。

雙贏、雙贏啊!!!!

好書推薦-自閉症學生之教育

書名:自閉症學生之教育
出版社: 心理出版社
作者:楊蕢芬
ISBN:957-702-840-3

簡介:

本書詳細的介紹了自閉症的定義、特徵、病因、鑑定安置的過程以及"有效的"教學與介入方法,所謂的"有效的"教學與介入,主要是這些方法已經經過了許多研究的證實,去蕪存菁下來的相關教學介入策略,書中也有作者對於飲食療法及營養品補充的看法,我自己看過之後覺得內容描述的非常中肯,值得家長或自閉症相關教育、治療人員參考。

備註:書的價格有點高(定價:600),但還是覺得非常值得

Test

As titl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